产品展示
PRODUCT DISPLAY
技术支持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支持 > 了解一下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步骤
了解一下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步骤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10-15      浏览次数:42
    • 了解一下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步骤

      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核心是 “样品准备→仪器校准→光谱采集→数据处理",需根据样品形态(固体、液体、气体)调整前处理步骤,确保数据准确。

      1. 操作前准备

      操作前需完成仪器检查与样品预处理,避免干扰因素。
      • 仪器状态检查:开启仪器电源,预热 30 分钟至 1 小时(不同型号要求不同),同时检查检测器制冷状态(如 MCT 检测器需确认液氮液位或电制冷温度达标)、光源是否正常点亮。

      • 样品预处理:根据样品形态处理,去除杂质与干扰。

        • 固体样品:研磨成细粉(粒度需小于红外波长,约 2-5μm),用溴化钾(KBr)压片法制成透明薄片,或直接用 ATR(衰减全反射)附件贴合样品表面。

        • 液体样品:选择合适浓度(避免吸收过强或过弱),用滴管滴入液体样品池(池窗为 NaCl 或 KBr 材质,不可沾水),确保样品均匀覆盖光路。

        • 气体样品:将样品通入气体样品池,排出空气后密封,若样品浓度低需使用长光程池(如 10cm 或 50cm 光程)。

      • 环境控制:保持实验室湿度低于 60%(防止水汽吸收红外光,干扰谱图),温度稳定在 20-25℃,避免气流直吹仪器。

      2. 仪器校准(背景扫描)

      校准的目的是消除背景(空气、仪器组件)对样品光谱的干扰,需在每次样品测试前执行。
      • 进入仪器操作软件,选择 “背景扫描" 模式,放入空白样品池(固体用空白 KBr 片,液体 / 气体用空池)。

      • 设置扫描参数:确认波数范围(如常规 4000-400 cm⁻¹)、分辨率(如 4 cm⁻¹,科研需求可选 0.5 cm⁻¹)、扫描次数(16-32 次,次数越多信噪比越高)。

      • 启动背景扫描,完成后软件会自动储存背景谱图,并用于后续样品光谱的基线校正。

      3. 样品光谱采集

      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仪器,执行扫描流程,获取样品红外谱图。
      • 放置样品:按样品形态放入对应附件,固体 ATR 样品需确保紧密贴合晶体表面并固定;液体 / 气体样品池需对准光路中心,关闭样品室门。

      • 设置样品扫描参数:参数需与背景扫描一致(波数范围、分辨率、扫描次数),避免因参数差异导致谱图偏差。

      • 启动样品扫描:软件会自动对比背景谱图,计算样品的吸收光谱或透过率光谱,扫描完成后在软件界面显示实时谱图,需初步检查谱图是否存在异常(如无吸收峰、基线漂移)。

      4. 数据处理与分析

      对采集到的原始谱图进行处理,提取样品的结构或成分信息。
      • 谱图预处理:通过软件消除干扰,包括基线校正(去除基线漂移)、平滑处理(降低噪声)、归一化(使谱图峰高或峰面积标准化,方便对比)。

      • 定性分析:调用软件中的光谱库(如 Sadtler 库、NIST 库),选择 “谱图检索" 功能,将样品谱图与标准谱图匹配,根据匹配度(通常>80% 为可靠)判断样品的主要成分或官能团(如羟基 - OH 对应 3200-3600 cm⁻¹ 吸收峰)。

      • 定量分析(如需):若需测定样品浓度,需先建立标准曲线(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扫描,获取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),再代入样品谱图的特征峰面积,计算得出浓度值。

      5. 操作后收尾

      完成测试后需规范整理,保护仪器与样品。
      • 关闭样品室门,退出操作软件,按仪器说明书顺序关闭电源(部分仪器需先关闭检测器制冷,再关主机)。

      • 清理样品附件:固体 ATR 晶体用无水乙醇擦拭干净,液体 / 气体样品池用溶剂(如丙酮、乙醇)冲洗后晾干,避免样品残留污染。

      • 记录数据:保存谱图文件(如 SPA、CSV 格式),记录测试条件(样品名称、扫描参数、测试日期),便于后续追溯与分析。

      红外光谱仪常见的几个应用优势是什么呢?


    联系方式
    • 电话

      15106375376

    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