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动超压:系统压力失控。比如进料泵压力调节失灵,持续向储罐注入高压介质;或储罐出口阀门堵塞、管路结冰,介质无法排出,罐内压力像“气球充气"一样不断累积。若安全阀(泄压装置)因锈蚀、卡涩等失效,无法及时泄压,压力会迅速突破临界值,罐壁从薄弱处(如焊接接头)开裂,进而引发整体碎裂。
被动超压:介质热膨胀增压。储罐若露天暴晒或靠近热源(如蒸汽管道、明火),罐内介质(尤其是液化气体如液氨、丙烷)会受热膨胀,体积变大但罐体容积固定,压力随之急剧升高。例如夏季露天放置的液化石油气储罐,若未做遮阳降温,阳光直射可能使罐内压力在几小时内超出设计值,引发爆裂。
材料不合格:强度与韧性不达标。部分厂家为降低成本,使用杂质含量高、强度等级不足的钢材(如用普通碳钢代替压力容器专用钢),或采用过期、性能退化的材料。这类材料在压力作用下,罐壁易产生塑性变形,最终因强度不足断裂;若材料韧性差(如低温用钢选错型号),还会出现“脆断"——无明显变形就突然碎裂。
制造工艺缺陷:焊接与成型隐患。焊接是储罐制造的关键环节,若焊接电流不当、焊缝未熔透、存在气孔或夹渣,会导致焊缝成为“薄弱带"。这些隐蔽的焊接缺陷在压力循环作用下,会逐渐扩展成裂纹;此外,罐体成型时若出现折皱、凹陷,或封头与筒体对接时中心线偏移,会造成局部应力集中,长期使用后从应力集中点开裂。
内部腐蚀:介质直接“啃噬"罐壁。若储罐储存的是酸碱溶液(如硫酸、氢氧化钠)、含硫气体(如硫化氢)或含盐液体(如海水),介质会与罐壁钢材发生化学反应。比如酸性介质会导致“均匀腐蚀",使罐壁整体变薄;或在焊缝、划痕处发生“局部腐蚀"(如点蚀、缝隙腐蚀),形成小孔或沟槽,当腐蚀深度超过安全厚度,压力作用下就会碎裂。
外部腐蚀与老化:环境加速性能衰退。露天储罐长期暴露在潮湿、多雨或沿海高盐雾环境中,外壁会发生“电化学腐蚀"(生锈),锈蚀层会降低钢材强度,且锈坑会成为应力集中点;同时,储罐长期承受“压力循环"(反复加压、泄压),罐壁金属会出现“疲劳老化",就像反复弯折的铁丝会变硬变脆,最终在疲劳裂纹扩展后碎裂。
冲击载荷:压力骤变的“瞬间冲击"。进料或出料时速度过快,会导致罐内压力“骤升骤降",形成“水锤效应"或“气锤效应"。比如向空罐快速注入高压液体,液体对罐底和罐壁的冲击力会使局部应力瞬间超过极限;或突然关闭出口阀门,介质流动惯性会撞击罐壁,反复冲击会使罐壁产生裂纹并逐渐扩大。
违规改装与超范围使用。用户私自改变储罐用途(如原本储存常压水的储罐,改成储存高压压缩空气)、增加储罐容积(如焊接加长筒体),或改变介质类型(如储存腐蚀性更强的介质),会使储罐实际工况远超原设计参数。例如将常压储罐改为承压储罐,罐壁厚度本就不满足高压要求,极易在压力作用下碎裂。
低温脆断:钢材“冻脆"后的断裂。若储罐在低温环境下使用(如北方冬季露天储罐,温度降至-20℃以下),且未采用低温韧性合格的钢材,钢材会失去原有韧性,变得 brittle(脆)。此时即使罐内压力在设计范围内,轻微的振动或冲击也可能导致罐壁突然碎裂,且断裂面平整无明显变形。
温度骤变:热胀冷缩产生的“温差应力"。高温介质突然注入冷态储罐,或冷介质快速进入热罐,罐壁内外侧会出现巨大温差——内侧受热膨胀,外侧温度未变,两者变形不一致会产生“热应力"。例如将100℃的蒸汽突然通入常温储罐,罐壁内侧膨胀被外侧限制,会产生拉应力,若应力超过材料强度,就会出现纵向裂纹。
外部撞击:物理冲击的“直接破坏"。储罐在运输、安装过程中若发生碰撞(如吊车吊装时失衡撞击罐体),或生产现场有重物(如叉车、设备部件)砸到罐壁,会留下凹陷、划痕等“机械损伤"。这些损伤处会产生应力集中,在后续压力作用下,损伤点会逐渐扩展成裂纹,最终导致碎裂。
基础沉降与变形:受力失衡的“间接破坏"。储罐基础若未夯实、或长期受雨水浸泡导致不均匀沉降,会使罐体发生倾斜、变形。比如储罐一侧基础下陷,罐体会向一侧弯曲,罐壁不同部位的应力分布会严重不均,弯曲处的拉应力会超过材料极限,进而引发罐体开裂甚至整体坍塌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