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化水平持续升级:AI 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入成为核心方向。如今不少设备搭载 AI 辅助分析模块,能将实验优化时间缩短 80%,还能实现 99.2% 的高精准峰识别,大幅减少人为误差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让远程监控成为常态,工作人员无需在实验室值守,就能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。此外,智能色谱工作站的渗透率不断提高,可自动完成数据采集、分析和报告生成,让检测流程更高效,即使是新手操作也能降低失误率。
联用技术成主流:单一检测技术已难以满足复杂样品的精准分析需求,多技术联用成为提升检测效能的关键。其中液相色谱 - 质谱联用(LCMS)技术发展迅猛,2026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5 亿元,在药物代谢研究、抗生素检测等领域渗透率不断攀升。像高分辨质谱与超高效液相联用,能实现单克隆抗体的精准表征;二维色谱 - 质谱联用系统,在复杂基质分析中灵敏度可提升 10 倍,成为药物杂质检测的重要手段,这类联用设备正逐渐成为检测场景的标配。
绿色化发展适配环保需求:在全球绿色化学政策推动下,环保型设备需求显著增长。企业纷纷通过技术革新降低设备能耗,部分新一代机型能耗较以往下降 20% 以上。同时,溶剂回收系统的应用和低毒流动相的开发,有效减少了实验废弃物排放,单台设备年废弃物排放量可减少 1.2 吨。此外,二手设备翻新市场也逐步扩大,2025 年规模有望突破 5 亿美元,这种循环利用模式进一步契合了绿色发展理念。
专用化与高效化并行推进:一方面,超高效液相色谱(UPLC/UHPLC)作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升级款,增速十分亮眼,2025 年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占比预计达 41%。这类设备凭借亚 2μm 填料柱等技术,分离效率大幅提高,能适配生物制药领域中单克隆抗体、mRNA 疫苗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质量控制需求。另一方面,针对特定领域的专用设备不断涌现,比如应对 CGT 药物质控的新型色谱系统,以及适配新能源电池材料检测的专用仪器,这些专用设备能精准匹配细分场景的检测标准,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:在中国 “仪器自主可控” 战略推动下,国产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国产化率持续提升,从 2020 年的 18% 提升至 2023 年的 27%,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35%。本土企业在核心部件上不断突破,色谱柱国产化率已达 48%,核壳型硅胶填料制备工艺实现量产,检测器领域的光电倍增管阵列模块分辨率也达到较高水平。同时,上海仪电、大连依利特等本土企业通过适配国内制药、环保等行业的检测需求,逐步扩大在中端市场的份额,未来的竞争力也将持续增强。
微型化拓展现场检测场景:传统高效液相色谱仪体积较大,多局限于实验室使用,而微型化成为打破场景限制的重要趋势。微流控芯片色谱系统的商业化应用,让设备体积缩小 40%,能耗降低 35%。这类微型设备便携性强,能灵活应用于环境应急检测、基层疾控快速筛查等现场场景,无需将样品带回实验室,大幅缩短检测周期,满足了更多即时检测的需求。





梁山成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(德行化工)版权所有 GoogleSitemap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