料斗:用于装载待混合的物料,常见形状有V 型、双锥型、立方型等,不同形状会影响混合效率和物料运动轨迹。
旋转轴:连接料斗并驱动其旋转,通常由电机通过减速机带动,转速可调(一般为 5~20 转 / 分钟)。
进料口与出料口:分别用于添加物料和排出混合后的成品,部分设备配备密封装置防止粉尘泄漏。
原理:料斗旋转时,物料随料斗壁上升至一定高度,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落,形成大规模的物料群体运动(对流)。
作用:使不同区域的物料发生宏观上的位置交换,是混合初期快速均匀化的主要驱动力。
示例:在 V 型料斗中,物料从两个锥筒向中间交叉区域流动,形成强烈的对流循环。
原理:当物料颗粒之间存在速度差异时(如滑落过程中颗粒相互碰撞、摩擦),颗粒会因随机运动而彼此穿插,实现微观层面的分散。
作用:消除局部浓度差异,提升混合精度,尤其对细粉或小颗粒物料显著。
关键点:料斗转速需适中 —— 转速过高会导致物料因离心力贴附壁面,反而减弱扩散;转速过低则混合效率不足。
原理:物料在运动过程中,不同层间的颗粒因速度差异产生剪切力,类似于 “分层滑动",破坏物料的团聚或结块。
作用:对于粘性或易结块的物料(如潮湿粉体),剪切作用可有效分散团聚体,提升混合均匀度。
结构影响:料斗内壁若设计为非光滑表面(如带挡板、凸棱),可增强物料的剪切。
结构:由两个圆筒呈 V 型焊接而成,夹角通常为 60°~90°。
原理:旋转时物料在两筒间交替流动,形成强烈的对流混合,同时在交叉区域产生剪切和扩散作用。
特点:混合速度快、效率高,适合比重相近的粉体混合,常用于医药、食品行业。
结构:两端为圆锥体,中间为短圆柱体,整体呈对称结构。
原理:物料随圆锥旋转时,沿锥壁向上运动后自由坠落,形成多角度的对流和扩散,混合过程柔和。
特点:适合易碎物料或对剪切敏感的物料(如颗粒饲料),混合均匀度较高。
结构:料斗呈立方体,内壁常设有挡板或导流板。
原理:旋转时物料与挡板碰撞后改变运动方向,产生复杂的湍流和剪切作用,强化混合。
特点:适合高粘度或难混合的物料,混合时间较长但均匀度更高。
粒度差异:粒度相差过大易发生分层,需控制粒径比(通常不超过 1:3)。
比重差异:比重差大的物料需延长混合时间,或采用底部搅拌辅助。
粘性与吸湿性:粘性物料易结块,需配合剪切作用强的料斗结构。
料斗填充率一般为 40%~60%(体积比),过满会减少物料运动空间,过低则降低对流效率。
转速需低于 “临界转速"(避免物料贴壁),通常通过实验确定最佳转速(如 5~15 转 / 分钟)。
混合时间过短导致不均匀,过长则可能因过度混合引发分层(如颗粒偏析)。
内壁抛光处理可减少物料粘附,尤其适用于医药、食品等洁净场景。
应用领域:
医药行业:混合粉剂、颗粒剂(如片剂原料)。
食品行业:调味料、烘焙原料混合。
化工行业:颜料、塑料粒子混合。
饲料行业:预混料、添加剂混合。
优势:
结构简单、操作方便,适合中小批量生产。
混合过程温和,不易破坏物料物理性质(如颗粒完整性)。
可实现密闭混合,减少粉尘污染,符合环保要求。
不适合混合液体 - 粉体或高湿度物料,需搭配其他设备(如犁刀式混合机)。
对比重差异(如金属粉与轻粉体)或粒径差异过大的物料,混合均匀度有限。
梁山成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(德行化工)版权所有 GoogleSitemap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