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质核查:确认储罐已取得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,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内。查看设备铭牌,核对设计压力、设计温度、介质类型、容积等参数,确保与待储存介质的特性及工况要求匹配,严禁超范围使用。
外观与结构检查:检查筒体、封头是否有变形、裂纹、腐蚀斑点等缺陷,焊缝处有无渗漏痕迹。法兰连接部位的螺栓应均匀紧固,密封垫片无老化、破损。接管、阀门等附件连接牢固,开关灵活,无堵塞现象。
安全附件校验:安全阀需定期校验并铅封,确保其在设定压力下能准确起跳排气;压力表量程应在工作压力的 1.5-3 倍之间,精度符合要求,表盘清晰,指针归零,且在检定有效期内;液位计刻度清晰,显示准确,液位报警装置功能正常;温度计测量范围覆盖工作温度区间,读数精准。
介质预处理:待储存的介质需符合储罐的设计要求,严禁混入杂质、腐蚀性物质或与储罐材质不相容的成分。对于易燃易爆介质,需清除储存环境中的火源,做好防静电措施,如接地装置连接可靠,电阻值符合规范(一般不大于 10Ω)。
进料操作:开启进料阀门时应缓慢操作,避免介质流速过快产生静电或冲击压力。进料过程中密切关注压力表、液位计的变化,控制进料速度,确保不超过储罐的最大允许充装量(一般不超过容积的 90%,液化气体需考虑温度变化导致的膨胀量)。当达到设定液位或压力时,及时关闭进料阀,防止超装。
储存过程监控:在储存期间,需定期巡检,记录压力、温度、液位等参数,确保在设计范围内波动。若发现压力异常升高,应检查安全阀是否失灵,必要时手动开启放空阀降压;温度异常时,需排查保温措施是否失效或介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。对于腐蚀性介质,需缩短巡检周期,重点检查设备的腐蚀情况。
出料操作:出料前确认下游管道、设备的阀门状态,避免憋压。开启出料阀时同样缓慢进行,防止介质流速突变导致管道振动或储罐压力骤降。出料过程中保持与接收设备的联动,避免出现满溢或抽空现象。
紧急情况处理:若发生泄漏,应立即停止进料或出料,关闭相关阀门,撤离现场人员,在安全区域设置警戒线。根据介质特性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,如对于有毒介质佩戴防护用具进行封堵,对于易燃易爆介质使用防爆工具处理,严禁明火靠近。若出现超压、超温且安全附件失效,应立即启动紧急放空装置,将介质导向安全区域排放。
日常维护:保持储罐表面清洁,避免油污、灰尘堆积导致腐蚀加速。定期对阀门、法兰等连接部位进行紧固,防止泄漏。安全阀、压力表等安全附件需每月进行外观检查,确保无损坏、堵塞,安全阀的放空管应保持畅通。对于停用的储罐,需清空内部介质,进行吹扫、置换,关闭所有阀门,做好防潮、防尘保护。
定期检验:按照《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》,储罐需进行年度检查、全面检验和耐压试验。年度检查由使用单位专业人员进行,包括外观检查、安全附件检查、运行记录审查等;全面检验每 3-6 年进行一次,由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实施,涉及壁厚测定、无损检测、耐压试验等项目;耐压试验每 10 年进行一次,验证储罐的强度与密封性。检验发现的缺陷需及时修复,未经修复合格不得继续使用。
总之,压力容器储罐的正确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,涉及设备选型、操作规范、维护保养、人员管理等多个环节。只有充分掌握其使用要点,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,才能有效防范风险,确保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发挥可靠作用,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。